揭秘白色斑点的六种发病机理

白色斑点一词来源于希腊语vielius,意思是“小牛的白色斑片”。白色斑点是一种原发性、局限性或泛发性皮肤色素脱失,由于皮肤和毛囊的黑色素细胞内酪氨酸酶系统的功能减退而引起。该病在全身各部位可发生,常见于指、腕、前臂、颜面、颈项等。

白色斑点是怎么形成的呢?

本病为多因性疾病,病因因人而有差异,有的病因单一,有的多种因素互为因果,有的查不到任何诱发因素。近年来研究表明白色斑点可能的致病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01 /遗传学说

白色斑点可以出现在双胞胎及家族中,说明遗传在白色斑点发病中有重要作用。研究认为白色斑点具有不完全外显率,基因上有多个致病位点。

02 /自身免疫学说

白色斑点可以合并自身免疫病,如甲状腺疾病、糖尿病、慢性肾上腺机能减退、恶性贫血、风湿性关节炎、恶性黑色素瘤等。血清中还可以检出多种器官的特异性抗体,如抗甲状腺抗体、抗胃壁细胞抗体、抗肾上腺抗体、抗甲状旁腺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黑素细胞抗体等。

03 /精神与神经化学学说

精神因素与白色斑点的发病密切相关,大多患者在起病或皮损发展阶段有精神创伤、过度紧张、情绪低落或沮丧。白斑处神经末梢有退行性变,也支持神经化学学说。

04 /黑素细胞自身破坏学说

白色斑点患者体内可以产生抗体和T淋巴细胞,说明免疫反应可能导致黑素细胞被破坏。而细胞本身合成的毒性黑素前身物及某些导致皮肤脱色的化学物质对黑素细胞也可能有选择性的破坏作用。

05 /微量元素缺乏学说

白色斑点患者血液及皮肤中铜或铜蓝蛋白水平降低,导致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因而影响黑素的代谢。

06 /环境因素

外伤、日光曝晒及一些光感性药物亦可诱发白色斑点。

白色斑点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1 特点

1.发病率在1%--2%,一般肤色浅的人发病率较低,肤色较深的人发病率较高。男女发病大致相等。从出生婴儿到老年均可发病,但以青少年为多。
2.全身任何部位都可以发生。好发于易受摩擦及阳光照射的暴露部位及皱褶部位。特别是颜面部、颈部、腰腹部、女士胸部、骶尾部、前臂伸侧与手背部等。躯干与阴部亦常发生。
3.白斑多数对称分布,也有不少病例沿神经节段(或皮节)排列。
4.初期多为指甲大或钱币大,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5.白斑上的毛发也可完全变白,少数患者也有不变现象。
6.本病无明显自觉症状,有些病例局部有刺痒感。

2 临床分型

临床上按白斑的形态、部位、范围及治疗反应分为四型、两类、两期。

白色斑点的治疗

白色斑点的治疗方法及治疗药物的选择因人而异。在选择治疗方法与药物之前,首先应确定白斑的类型和区别,并因人而异地选用疗法与药物。

白色斑点传统治疗方法多种,一般以外涂药为主,泛发性白斑及短期内迅速蔓延的患者,应该加用内服药,以期控制病情。